坐擁能源、交通、市場三大優勢 銀洲湖畔釀造“甜蜜事業”
發布時間:2016-05-24
廣東華糖項目首期工程在一年內已經基本完工,計劃在今年6月進行試產。林潤開 攝
廣東華糖項目一期投產后,年生產能力將達64萬噸。
在新會區雙水鎮銀洲湖紙業基地B區,一條年產精糖30萬噸、糖漿24萬噸、焦糖色素10萬噸的食糖生產線已經逐步成型,計劃總投資約3億元的廣東華糖項目首期工程在一年內已經基本完工,計劃在今年6月進行試產,預計年總產值20多億元。
廣東華糖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華糖”)作為一家食糖生產企業,選擇落戶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在外行人看來,似乎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但這是廣東華糖經過多方論證調查后作出的選擇。“這里有充足的蒸汽、便利的交通,又身處珠三角這個較大的高端食品加工基地,非常有利于我們公司發展。”廣東華糖總工程師趙思江說,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單位和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公司在這里能與園區內的造紙企業形成多方面的互補,讓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發揮其最佳狀態,公司也將以此為基礎做大做強,以珠三角地區為核心逐漸向全國輻射。
同行點贊
一年完成主體廠房建設
今年5月中旬,記者在廣東華糖總工程師趙思江的帶領下,參觀了他們正在建設的首期工程。項目位于新會區雙水鎮的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B區,首期的主車間已經基本完工,正在進行內部的裝修及生產線的安裝,同時抓緊完成能源管道的建設工程。
“5月底,水、電、汽一通,我們就能開始進行設備調試,6月下旬,我們將運6萬多噸原糖過來,開始試生產。”趙思江說,去年5月份開始動工建設首期工程,目前已完成投資約2.7億元,項目土建及設備安裝已完成90%。
趙思江認為,廣東華糖項目能順利推進,原因主要是廣東華糖項目投資方資金充裕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區、鎮各級領導和部門高度重視項目的進展情況,曾多次到現場開展調研和辦公,推進項目建設。”趙思江說,去年,雙水鎮成立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小組,由鎮主要領導親自督查督辦,及時為企業解決疑難問題。“如我們在做打樁工程的審批時,不熟悉流程,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小組的工作人員幫助我們熟悉流程;在建設蒸汽管道過程中,因牽涉天然氣管道施工,施工難度大,重大項目建設推進工作小組多次組織專家、天然氣公司及相關負責人到現場開協調會,幫我們解決實際困難,大大提高工程的施工效率。”
“去年,我們到日本參觀一家食糖加工企業,向他們介紹我們項目情況時,他們聽說我們計劃在一年內完成項目首期工程,都不相信建設速度能這么快。”趙思江說,今年,這家公司來參觀,看到項目即將完工,紛紛點贊。
選擇落戶
看中銀洲湖紙業基地三大優勢
在外行人看來,廣東華糖落戶銀洲湖紙業基地有些“名不正、言不順”,事實上,它也是除雙水發電廠外,目前銀洲湖紙業基地唯一一家非造紙業的企業。但趙思江認為銀洲湖紙業基地至少有三大優勢可以幫助廣東華糖做大做強。
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是國家循環經濟試點示范單位和廣東省首批循環經濟工業園區,這是廣東華糖選中該基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我們能夠與園區內的眾多造紙企業形成互補,讓循環經濟試點園區發揮出它的效能。”趙思江說,對廣東華糖而言,銀洲湖紙業基地第一大優勢就是蒸汽十分充足,預計電廠三期建成后,供汽量將更大更穩定。
記者了解到,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以雙水發電廠作為公用工程島對基地實施“熱、電、冷、水”四聯供和集中治污、物流,提供了比較理想的資源組合模式。趙思江表示,能源是食糖加工企業最大的成本之一,落戶銀洲湖紙業基地,能充分享受到園區的蒸汽能源,免去企業的后顧之憂,“此外,造紙企業產生的廢水呈弱堿性,可生化性弱,而食糖加工產生的廢水卻呈現弱酸性,可生化性強,二者可以中和互補,可以形成良性循環,最大化地減少污染和減少廢水的處理成本”。
交通便利也是廣東華糖選擇銀洲湖紙業基地的原因之一。“我們運輸的都是大宗貨品,每天的運輸量約1000-2000噸,每噸的運輸成本高10多元,一年下來就得多出幾百萬元。”趙思江說,銀洲湖紙業基地正在推進紙業基地B區碼頭建設,而且陸路交通非常便利,深茂鐵路、江門大道及中開高速等重點交通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在不久的將來建成后,基地的交通優勢將更加凸顯。“而江門、珠三角本身就是全國食糖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選址這里,接近市場終端,也可以降低我們的交通運輸成本”。
事實上,接近市場就是廣東華糖選址銀洲湖紙業基地的第三個主要原因。趙思江介紹說,全國用糖量最高的幾個區域主要是珠三角、長三角及京津冀等地區,以新會為中心方圓200公里范圍內,就是珠三角用糖量最集中的地方,“事實上,江門本地就有很多大型的食品加工企業,如李錦記、康師傅、量子高科等企業,都對精糖有很大的需求”。
未來目標
建成省內最大的精糖生產企業
“原本我們計劃總投資是3億元,實際投資預計達到3.5億元以上。”趙思江說,目前國內每年食糖需求量有1000多萬噸,而國內食糖的生產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需求,且缺口正逐漸擴大,這個缺口目前靠進口彌補,“我們主要生產精糖和糖漿,目前珠三角很多精糖都是靠從韓國等地進口,我們生產的成品,質量完全可以替代進口糖”。
廣東華糖的生產模式是從巴西、泰國等地進口原糖,加工后成為精糖和糖漿后銷售往全國各地。“目前,首期工程投產后,我們年生產能力是64萬噸,包括30萬噸精糖、24萬噸糖漿、10萬噸焦糖色素,這樣的生產能力并不算特別高,但我們已經開始計劃建設二期項目,計劃投入1.5億元增加一條生產線,屆時兩條生產線年產量將達100萬噸,屆時華糖將是廣東省內最大的精糖生產企業。”趙思江說,目前,他們仍以珠三角為最主要的服務市場,但慢慢會輻射至港澳地區,以后還會逐步向全國拓展市場,“北方以棉糖為主,我們現在已經有計劃生產一部分棉糖,這方面我們也有優勢,通過水路運輸,從南方往北方運費要比從北方往南方更便宜”。
為了更好服務市場,廣東華糖在擴大生產能力的同時,也不斷研究市場的需求,并在全國范圍內率先規模化生產蔗糖漿。“很多食品加工企業需要蔗糖漿,和砂糖相比,糖漿雖然保質期短、不合適長距離運輸,但企業加工時可以直接利用,不需要再經過分解、消毒等環節,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的同時,也更為衛生、安全。”可以預見,未來的廣東華糖將從廣東銀洲湖紙業基地出發,在全國的食糖市場中爭得一席之地。
文/圖 江門日報記者 傅學超 林潤開
實習生 朱磊磊
關鍵字:廣東華糖